年末了,大家陆陆续续进入复习的阶段,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时间还很充足,各位考生可提前做好备考的准备,多练习,多记忆,相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!关于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考试,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,可供大家参考练习!
心脏检查
1、视诊
⑴心尖搏动:正常人位于第5肋间、左锁骨中线内侧0.5~1.0cm,搏动范围以直径为2.0~2.5cm。
生理因素 |
肥胖、小儿、妊娠:心脏呈横位、心尖搏动向上外移 瘦长体型:心脏呈垂体,心尖搏动向内下移位 |
心脏疾病 |
左室增大: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(主动脉瓣关闭不全) 右室增大:心尖搏动向左移位(二尖瓣狭窄) 双室均大: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位心:心尖搏动位于右侧 |
肺部疾病 |
横隔下移:严重肺气肿→心尖搏动移(向内下移位) |
腹部疾病 |
横隔上移:腹水、腹腔巨大肿瘤→心尖搏动(向左外侧移位) |
⑶心尖搏动强度和范围的改变:
①心尖搏动增强:激动、剧烈运动、高热、严重贫血、甲亢、左室肥厚(心尖区抬举性搏动)。
②心尖搏动减弱:心肌收缩力降低(心肌梗死、扩张型心肌病、心肌炎)、心包积液、缩窄性心包炎、肺气肿、气胸、大量胸水。
⑷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(Broadbent征)、重度右心室肥大伴心脏顺钟向转位。
⑸心前区搏动
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 |
主动脉弓动脉瘤、升主动脉瘤 |
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动 |
肺动脉扩张、肺动脉高压、正常青年人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 |
胸骨左缘第3、4肋间搏动 |
右室肥大 |
剑突下搏动 |
右室肥大;腹主动脉搏动、深吸气减弱(腹主动脉瘤) |
2、触诊
⑵心脏震颤(猫喘):通用的正确手法是用手掌尺侧。多由于心脏瓣膜狭窄,不全无震颤。有震颤肯定有器质性病变,有震颤一定可听到杂音;低频振动易触及震颤,但不易听到杂音。听到杂音不一定触到震颤。
①胸骨右缘第2肋间,收缩期震颤,见于主动脉瓣狭窄;
②胸骨左缘第2肋间,收缩期震颤,见于肺动脉瓣狭窄;连续性震颤,动脉导管未闭;
③胸骨左缘3~4肋间,收缩期震颤,室间隔缺损;(房缺无震颤)
④心尖部,舒张期震颤,二尖瓣狭窄;⑤心尖部,收缩期震颤,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;⑥
⑶心包摩擦音: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。
①触诊特点:心前区,胸骨左缘第四肋间。收缩期及舒张期可触及双相粗糙摩擦感。
②检查方法:收缩期、前倾位、呼气末、深吸气更易触诊。(心包摩擦感与呼吸运动无关)
③临床意义: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。典型特点是在胸骨左缘第3、4肋间双相粗糙摩擦音。
3、叩诊
⑴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和各部组成:应记录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(8~10cm)。
1)心浊音界叩诊顺序先叩左界、后叩右界;由下而上、由外向内。
自上而下,右界为上腔静脉、右心房;左界为主动脉、肺动脉、左心室。
1)心脏本身因素:①左室增大:向左下增大,靴形心(主闭、高心病);
②右室增大:心界向左右侧增大(肺心病);
③双室增大:普大型(扩张型心肌病);
④左房增大并肺动脉段扩大:梨形心或二尖瓣型心(二狭);
⑤心包积液:向两侧扩大,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,烧瓶心(心包积液的特征性体征)。
2)心外因素:
①纵隔向健侧移位见于一侧大量胸水、气胸;②纵隔向患侧移位见于一侧胸膜粘连、增厚、肺不张;
4、听诊
⑴心脏瓣膜听诊区:通常有5个听诊区、听诊顺序如下:
①二尖瓣区M(心尖部);②肺动脉瓣区P位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;③主动脉瓣区A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;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E位于胸骨左缘第三肋间;⑤三尖瓣区T位于胸骨左缘或右缘第4、5肋间。
⑵心率:指每分钟心搏次数,正常成人60~100次/分。
⑶心律:指心脏跳动的节律。部分青年人吸气时心率增快,呼气时心率减慢,称窦性心律不齐。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期前收缩和房颤。
![]() |
编辑推荐: